【成果】《新疆1:5万板房沟幅(K46E002015)地质图》喜获“特优图幅奖”

发布时间:2018年11月27日 09:44发布者:郑祺浏览次数:

 

2018年11月7-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北京组织召开全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展评会,我校王国灿教授负责的《新疆1:5万板房沟幅(K46E002015)地质图》喜获“特优图幅奖”。

 

图幅介绍

1:5万板房沟幅(K46E002015)地质图是“新疆1:5万板房沟(K46E002015)、小柳沟(K46E003015)、伊吾军马场(K46E004015)、口门子(K46E005015)幅填图试点”子项目所包含的图幅之一。该子项目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我国不同类型覆盖区、艰险区、岩溶区和活动构造发育区等特殊地质地貌区启动的“特殊地质地貌区填图试点”项目下设子项目之一,子项目承担单位为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项目周期2014年1月-2016年12月。

本图幅位于莫钦乌拉山区。图区大面积基岩裸露,地形地质条件复杂,交通困难,穿越条件差,具复杂造山带艰险区的地质地貌景观特点。本着区调与科研紧密结合的基本思路,采取以地质目标为导向、穿越与追索路线相结合的方法,在地层、岩石、构造、矿产等各方面收集了大量的实际素材,取得主要成果体现如下。

一、在基础地质方面取得系列新发现和新认识

(一)地层方面

1. 通过剖面实测和填图,对测区的地层系统进行了清理,重新梳理了测区的岩石地层单元序列,并对部分岩石地层单位进行了解体和重新厘定,大部分组级地层单位划分到段,共建立了8个组,21个正式的岩石地层单位。对测区地层进行了多重地层划分和对比。

2. 获得一些新的古生物化石新材料,为地层时代的确定提供了可靠依据。如在原奥陶系庙尔沟组的地层中既发现有产中晚奥陶世腕足类、三叶虫化石的庙尔沟组,又发现有产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的珊瑚及牙形石化石的红柳沟组。在泥盆系卓木巴斯套组中发现多个珊瑚种属而确定为早泥盆世,乌鲁苏巴斯套组中发现珊瑚化石而确定为中泥盆世;原划为晚石炭世的妖魔梁组中发现有大量腕足类、珊瑚及孢粉化石,确定其时代应为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

3. 基于新获得的化石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在原划为奥陶系庙尔沟组的地层中新解体出下志留统大柳沟组、上志留—下泥盆统红柳沟组和下石炭统塔木岗组。

4. 重新识别并界定了一些重要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接触关系,为重新建立测区区域地质演化格架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新发现下志留统大柳沟组和下伏奥陶系庙尔沟组地层之间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结合相邻图区的观测,新厘定下石炭统塔木岗组与上志留—下泥盆统红柳沟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5. 新发现一些标志性沉积构造,如奥陶纪地层中发现潮汐沉积;石炭纪陆相沉积、尤其是陆相冲积扇沉积的发现,为古环境及古地理的恢复提供了依据。

(二)岩浆岩方面

1. 侵入岩方面

(1)获得了大量新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查清了测区侵入岩的时代组合,细化了岩石填图单元,共厘定了3个时代+构造组合,细分为7个侵入岩填图单元。

(2)对石炭纪-二叠纪的侵入岩进行了详细分解,新厘定了早石炭世早期与卡拉麦里洋盆关闭有关的后碰撞A-型花岗岩组合、晚石炭世-早二叠世与陆内伸展环境相关的I型花岗岩组合。认为石炭纪和二叠纪侵入岩的变化,与该时期陆内伸展-闭合-伸展的构造波动有关。

2. 火山岩方面

(1)对图区奥陶纪地层中疑似火山岩的层位进行了细致的产状调查,结合锆石定年,发现它们主要为早志留世的潜火山岩,少量为晚石炭世的潜火山岩,排除了测区奥陶系地层中存在火山岩的事实,这对于认识奥陶系地层的构造环境有重要意义。

(2)新厘定出早志留世的陆相碱性-过碱性的基性火山岩,年龄为434.4±2.2Ma,归入下志留统大柳沟组,认为其成因与卡拉麦里洋盆打开早期的陆内裂解环境有关。

(3)在中泥盆乌鲁巴斯套组钙碱性的基-中性火山岩中获得大量年龄为7-8亿年的捕获锆石,证实准噶尔存在老造山带基底;乌鲁巴斯套组火山岩具陆缘弧环境特征,为卡拉麦里洋向北东消减的产物。

(4)对石炭系二道沟组火山岩的研究表明,其具典型的陆相火山岩特征,锆石U-Pb年龄为307.5±2.6Ma-311.6±2.56Ma,岩石地球化学上以钾质碱性双峰组合为特征,是伸展背景下,幔源岩浆与较厚的不成熟陆壳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构造方面

1. 建立了测区基本构造变形格架。基于上古生界及以上构造层所呈现的北西西—南东东向构造线与下古生界奥陶系构造变形所反映的近南北向构造线的正交叠加关系,揭示晚古生代以来构造变形体制与早古生代构造变形体制之间发生有巨大变革。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块体之间可能为近东西向的俯冲拼贴方式,晚古生代转为近南北向的俯冲拼贴、碰撞及陆内造山。测区基本构造格架的奠定成型于早晚石炭世之交的裂谷闭合,中新生代发生强烈的陆内造山改造。

2. 对测区中新生构造变形进行了重点调研。确定了莫钦乌拉山中生代逆冲推覆构造体系,通过平衡剖面分析对逆冲推覆距离及缩短量进行了估算。

3. 通过图区中新生代地层格架及物源分析,揭示莫钦乌拉山区在中生代为低位含煤盆地沉积区;渐新世以来,巴里坤断陷盆地形成,地势发生反转,巴里坤断陷盆地区由原高位剥蚀区转化为低位沉降区。恢复了中新生代莫钦乌拉山—巴里坤盆地发育的构造地貌变迁过程。盆缘脆性断裂构造分析则揭示巴里坤盆地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左行走滑拉分。

4.在系统调研全区构造变形格局和时序关系的基础上,梳理了研究区构造变形的序次关系。恢复了测区及相邻区域地质构造发展史,建立了测区区域构造—古地理演化模型,对准噶尔周边早古生代以来的构造格架、古亚洲洋的演化提出了新的认识。

二、成果转化应用和有效服务方面

1.项目提交的地质图及系列相关图件,详细客观刻划了工作区地表及基岩面地层、岩石、构造、矿化等地质实体的展布情况及地质构造关系,这些资料必将成为后续基础地质科学研究、地质工程、矿产资源找寻和开发、地质灾害和环境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重要基础地质数据和参考资料,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2.本次调查在图幅内新发现两个铜矿化点:一是奥陶系庙尔沟组地层与北侧早志留世火山岩断层接触界线火山岩一侧新发现一个铜矿化点,含矿岩石为灰黑色玄武岩,玄武质角砾凝灰岩,矿化分布范围较大,但不连续,矿化宽度可达20米,捡样化学分析Cu丰度达38320-63125ppm,达到工业品位;第二个在莫钦乌拉断裂带,与早石炭世花岗岩接触带附近,含矿岩石为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发育大规模的裂隙和石英脉体。为后期找矿提供了重要线索。

三、促进科学理论创新和技术方法进步方面

1.项目的新发现和新认识为重新认识准噶尔周边构造格架和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的新证据,为准噶尔地块基底性质的认识、北侧卡拉麦里洋和南侧的康古尔洋的发育历史和俯冲极性的认识提供了新的思路。为建立准噶尔周边中亚造山带构造格架和演化新模式提供了新证据。

2.图幅以地质目标为导向、穿越与追索路线相结合的工作量布署方法,有效提高了有限工作量的使用效率,可为后期填图提供参考或借鉴。

3.创新性的岩性构造地质图的图面表达方式以及丰富的角图内容大大丰富了地质图有关地质结构和地质构造关系的信息量。岩性和构造等的直观表达提高了图件的可读性及使用价值。图幅加强了沉积古地理、岩浆岩成因类型、构造属性、大地构造相的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角图形式表达在图面,极大地丰富了图面表达的信息,可为后期填图提供参考或借鉴。

四、人才成长和团队建设

维多利亚老品牌76696vic组建一支包括构造、地层、岩石、遥感、地球物理、第四纪地质、矿床等业务水平、技术素质高的多学科领域相结合的地质调查队伍。教授、博导9人、副教授6人、其他青年教师6人,通过此项目工作,形成了一支相对稳定的综合实力强的集地质—地球物理—计算机建模为一体的老、中、青相结合的优秀地质调查团队。年青教员在工作中得到了很好的成长,目前已有多人拿到了相关课题的自然科学基金或青年基金,项目组主要成员两人获得了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以此项目为支撑培养了一批不同专业博士、硕士和本科生,与本项目直接相关的已毕业的博士生7人,硕士研究生33人、本科生87人次。毕业的学生进入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院所及其他地勘单位,成为我国地质调查和地质科学研究事业的新生力量。